欢迎来到国简律师事务所网站!
联系我们 CONTACT US
国简律师事务所
电话:0731-89826999
地址:长沙市芙蓉区紫薇路律政服务大楼9楼

国简动态

当前位置:网站首页  > 国简动态

国简周刊|第101期

文章作者: 管理员 文章来源: 管理员 发布时间:2024-08-09
国简周刊

妙言至径 大道至简


奉公如法,则上下平。——(西汉)司马迁







法治热点


一、小伙因没让座竟遭老人暴力殴打,有何启示?

        近日,一条小伙子被身材健硕的老人连续殴打还称“我错了,爷爷”,既不还手,也不报警追责的视频在网上引发热议。很多网友都说:“这个年轻小伙是不是太懦弱了?”可也有网友评论:“要是还手了,那才是打赢坐牢,打输住院!”,这评论很客观,也很有逻辑,小伙子的行为确实是无奈的正确选择。
国简观点:大家都知道,让座是一种体谅和尊重;不让座则是一种选择和权利。法律没有明确规定必须让座,所谓传统美德也没美德目录。所以,老人因为小伙子不让座,认为败坏了社会风气就动手打人,是认知错误,是想当然的把自己自私的想法凌驾于他人的权利之上。为自己打人找理由还要给自己戴上道德的高帽子,既道德绑架了别人,还标榜了自己的正确。
      而且,尊老爱幼,有两个前提,一是对方值得尊重与爱护,二是自己得有尊重爱护的能力。案件中年轻人喝了酒,也需要休息自保,甚至醉意朦胧,又怎么有能力来尊重这位老人?
      需要明确的是,打人肯定是不对的、违法的。根据《治安管理处罚法》第43条规定,殴打他人不但要拘留,而且还要罚款。第26条也规定,在公共场所无事找事,随意殴打,会还涉嫌寻衅滋事,同样规定要拘留要罚款。
      令人遗憾的是,还有人批评年轻小伙,认为他软弱无血性!可真是这样吗?我们看不是,这位小伙只是表现了善良,没把老人当敌人而已。按照情形,小伙子本来完全可以正当防卫,毕竟谁都知道“对付野蛮就要野蛮,对付小日子就是需要放原子弹”的道理!
      所以,他展现的不是懦弱;而是一种高尚和宽恕,他宽恕了野蛮。他用自己的方式告诉大家,用善良去化解仇恨,用沉默表达力量。
      当然,我们也不清楚这种宽恕是主动还是被动的,但愿是主动的。因为现实生活中已经存在太多的被动宽恕了。如果真的血性还击了,最后在处理事情时大多也都是“息事宁人,各打五十大板或让年轻人吃亏”的结果,所以才会造成社会中老人扶不起、不敢扶的现象。
      人人平等、相互尊重、相互理解、不倚老卖老、不恃强凌弱方是人间正道!

二、儿慈会领导要求“陪睡换捐款”,应当承担什么责任?

        陪睡才捐款,慈善做到了床上,真的颠覆人的三观!2024年8月,有网友举报,儿慈会河南负责人雷某,涉嫌哄骗、要挟患儿母亲王某,要求“陪睡”才肯捐款,并且睡一次给一次,直到把孩子拖死,引发了舆论关注。

国简观点:河南省民政厅慈善处回应正在了解情况和核实。8月7日,据南方周末记者消息,王某之前曾因不想生活受打扰,且并无实际证据等原因,在面对警方时意见反复,一下子说是被强迫的,违背意识,一下子又说是自愿的,没被强迫。
      可以实锤确认的是,1、不管女性自不自愿,发生性关系是事实;2、发生性关系是为了“捐款”医救孩子。
      法律层面上,儿慈会的雷某利用捐款的权力,表面上是女人自愿,实质上是抓住女人缺钱急救孩子的困难软肋采取“睡一次捐一次”;“不睡不捐”的方式,与人发生关系,这就是法律上定义的胁迫。
      常识所见,孩子母亲发生性关系的目的就是为了得到捐款抢救孩子;而不是相爱与心理需求,明显违背了女方的意愿。因此,这就是一起胁迫手段的强奸,依法判个几年没有问题。
      当然,最终如何定性,职能机关会给出正确答案。可不管怎样,作为一个慈善机构的负责人,利用职权发生婚姻外性关系,构成职务违法,将面临党纪政纪处分是在劫难逃。
      也有网友问,雷某是否存在性索贿的问题?到目前为止,我们国家还没有立法的性贿赂,所以雷某也不构成性索贿。就算孩子母亲自愿,她也是迫于无奈,且有丧子之痛,既不构成性行贿,也不构成违法;我们对此除了同情也只有同情。
      社会需要正义,正义在于众人努力,今天你的袖手旁观,他日也会倍感人间的冷漠。让我们等待雷某最终的结局,希望不要让子弹飞的太久!




法规速递

●8月6日 央行等五部门支持符合条件的种业企业上市、挂牌融资和再融资

●8月7日 工信部进一步试点扩大增值电信业务开放,有序推进卫星互联网业务准入制度改革



书籍推荐

批判官员的尺度》——安东尼·刘易斯

安东尼·刘易斯,毕业于哈佛学院。曾任《纽约时报》周日版编辑、驻华盛顿司法事务报道记者、伦敦记者站主任、专栏作者,是《纽约书评》专栏作者。1955年、1963年两度获普利策奖。刘易斯曾在哈佛大学执教(1974-1989),并自1982年起,担任哥伦比亚大学"詹姆斯·麦迪逊讲席"教授,讲授第一修正案与新闻自由。著有《吉迪恩的号角》、《十年人物:第二次美国革命》、《言论的边界: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简史》。
1960年,因为一则批评性广告,警察局长沙利文以诽谤为由,将《纽约时报》告上法庭,并申请巨额赔偿。两审失利后,几乎被各地官员相继提起的索赔逼至绝境的《纽约时报》,奋起上诉至联邦最高法院。九位大法官在"《纽约时报》诉沙利文案"中力挽狂澜,宣布"对公共事务的讨论应当不受抑制、充满活力并广泛公开",维护了媒体、公民批评官员的自由。《纽约时报》资深记者、两度普利策奖得主安东尼·刘易斯以详实史料、生动笔触,系统回顾了这起新闻自由史上的"里程碑"案件,并循此为线,串接起美国民众关于言论自由的司法抗争历史。
END



免责声明:本站支持广告法相关规定, 且已竭力规避使用“极限化违禁词",如不慎出现仅代本站范围内对比,不支持以任何"违禁词”为借口举报我司违反《广告法》的变相勒索行为! 本站部分素材来源互联网,以传播信息为目的进行转载,如涉及版权请直接与客服联系,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,谢谢。

电话
公众号
微信